主站 [切换分站]
首页/国内楼市/正文

就地城镇化不可千篇一律

2019-05-20 来源:
 
点击
 
评论

就地城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关系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政策选择与实际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业为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研究》一书正是基于新时代就地城镇化发展需要而推出的一部力作。作者及其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就地城镇化问题,以2015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为依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总结基础上形成了这一研究成果,2018年12月由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系统阐述并探究了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建构、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政府行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决策和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既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分析,又有政策层面的具体建议。全书观点鲜明,分析透彻,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该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作者辨析了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地理空间和体制空间两个维度界定了就地城镇化概念,归纳了就地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将就地城镇化的动力分为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社会动力、生态动力。对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系统分析了农民、农村基层、企事业单位、政府等主体的动力构成。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构建了就地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影响就地城镇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了就地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征。


该著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作者梳理了我国就地城镇化总体状况,研究了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等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不同模式,得出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千篇一律的结论,强调要结合地方实际推进就地城镇化。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迁移决策与满意度模型,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乡土情结、就业谋生、融入城镇、土地流转补偿、民主政治权利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考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就地城镇化迁移决策与满意度的认知、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实践依据。从破除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产权制度等体制障碍、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