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分站]
首页/楼市焦点/正文

不良贷款迁徙图: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初现 不良现“双降”

2017-03-02 来源:
 
点击
 
评论

困扰银行业多年的资产质量大患,似乎正在走出最寒冷的冬天。


2016年,全国不良贷款新增减缓、不良率上升放慢甚至下降,江浙地区不良贷款出现“双降”……这似乎意味着,整个银行业资产质量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银行业资产质量是否拐点已到?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梳理发现,目前已披露监管数据的11个省市中,7个省市2016年的不良贷款率超过了2%,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以及山东、河南等省,成为新增不良贷款最多的地区。而在不良贷款最先爆发的江浙沪地区,浙江、上海均出现了不良“双降”,江苏省不良率也明显下降。


不仅是江浙地区,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在2016年四季度都有所下降。山东、河南等省份,新增不良贷款虽然仍然较多,但同上年相比,规模已明显减少。


在全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不良贷款情况好于预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地情况不一,不良贷款是暂时企稳,还是趋向好转,尚需进一步观察。


7省市不良率超2%


根据监管披露信息,目前已有11个省市银监局相继披露了当地银行业2016年的运营情况。在不良率方面,不同地区差异极为明显,7省市银行业不良率超过2%,占比超过六成;不良率在1%~2%的省市则有3个,而不良率低于1%的生生只有一个,且最低的上海与最高省份吉林省之间,不良率相差近5倍。


上述已公布2016年数据的省市中,不良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的吉林、辽宁两省。吉林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当地银行业不良率达到3.85%,紧随其后的是辽宁,同期不良率为2.96%。其次,河南、宁波两地同期不良率分别达到2.9%、2.63%。此外,河北、浙江、山东三省也达到了2.2%、2.17%、2.14%。


不良率低于1%的,目前只有上海一个地区。根据上海银监局1月底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04亿元,不良率仅为0.68%,与吉林省相比,两者的差距接近5倍。此外,江苏、贵州、厦门3个地区的不良率也相对较低,截至2016年底,三地分别为1.36%、1.86%、1.87%。


总体而言,东北、河南等北方地区和省份,已经取代浙江、江苏,成为全国不良率最高的地区。已公布2016年数据的11个省市,目前不良率最高的5个省市中,就有4个来自东北和北方地区。


而在不良贷款规模方面,已公布数据的11个省市中,不良贷款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省市,除了尚未公布数据的广东外,主要经济大省中的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以及东北地区的辽宁等省不良贷款全部超千亿元,而浙江、山东两省仍然位居前列。根据浙江银监局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浙江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777亿元,但比2015年底减少了32亿元。紧随其后的则是山东,截至2016年12月底,当地不良贷款规模为139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7.2亿元;不良贷款率2.14%,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此外,江苏、辽宁两省的不良贷款,规模也都在千亿元以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江苏、辽宁两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262.07亿元、1144.6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约40亿元、128.1亿元。


河南虽然尚未公布不良贷款金额,但从不良率推算,其规模也已超过1000亿元。在今年1月17日召开的监管会议上,河南银监局提及,截至2016年底,其辖区银行业不良率为2.9%,但未公开不良贷款具体数据。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网站信息显示,同期河南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71万亿元。据此测算,去年底河南全省不良贷款余额约为1100亿元。此外,河北银监局2月14日披露,截至2016年底,该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31.78亿元。


根据上述监管数据估算,截至去年底,浙江、山东、江苏、辽宁、河南五省的不良贷款余额,总量已超6600亿元。若加上河北省,上述六省截至去年底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7500亿元以上,在银行业全部不良贷款余额中占比接近一半。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


江浙地区初现拐点


作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地,浙江、江苏虽然不良贷款余额规模巨大,但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却已出现好转迹象,而吉林、辽宁、山东等地,则成为新的不良贷款主要来源地。


2016年末,浙江省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甚至出现五年来的首次“双降”。根据浙江银监局数据,截至2016年底,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77亿元,比年初减少32亿元;不良贷款率2.17%,比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的首次 “双降”。


“去年的不良贷款情况比估计的要好。预计要产生的不良贷款没有发生,这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浙江一家城商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增量不良贷款没有出现,存量在逐步处置,是去年当地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好转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在去年出现“双降”的还有上海。根据上海银监局数据,截至2016底,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04亿元,比年初减少76亿元,不良率也比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江苏银行业不良贷款虽然没有出现双降,但新增不良贷款明显放缓。截至2016年底,江苏银行业1262.07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的1212.15亿元,仅增加了约40亿元。而2015年,其新增不良贷款规模高达200亿元左右。


微观数据也反映了这一情况。截至目前,江浙地区的上市银行中,已有6家披露了2016年业绩快报,其中4家不良率出现下降。业绩预报数据显示,同2015年相比,吴江银行2016年的不良率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常熟银行不良率下降0.03个百分点、上海银行下降0.02个百分点、宁波银行下降0.01个百分点,江苏银行则与上年持平,保持在1.43%的不良率水平。


一度成为浙江不良贷款重灾区的温州,情况也在转暖。温州银监分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区域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3年实现“双降”。截至2016年末,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降至217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14年最高时的4.68%下降至2.69%,较上年末分别减少74亿元和下降1.12个百分点。


有无锡媒体此前报道,截至2016年10月末,无锡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9.73亿元,比年初减少13.45亿元;不良贷款率1.75%,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近3年来不良率首次降到2%以内。


“去年浙江很少出现企业突然倒闭,或老板跑路的消息,这说明企业信心增强,银行的环境正在好转。”浙江某上市银行内部人士说,浙江的问题,主要是担保链、民间借贷引起的,在印染、纺织等行业蔓延,但目前这一波风险基本已经过去。另一方面,过去的一年,杭州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企稳,加上G20等大型会议召开,客观上也改善了当地的经营环境,企业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阻止了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发生。


上述浙江城商行人士亦称,担保链风险发生后,银行进行了反思,政府、监管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对经营没有问题但资金存在困难的企业,只要没有恶意逃废债,都会在流动资金方便给予支持。整体来看,浙江的担保链风险基本已得到化解,但整体消化仍需要较长时间。


不良上升压力仍存


不仅是江浙沪地区,2016年四季度,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率有所下降。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7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首次整体下降。


而在2014年、2015年,全国的不良数据分别为1.25%、1.67%,较上年分别上升0.25个、0.42个百分点,处于显著上升阶段。但进入2016年后,增速已明显放缓。其中,一、二季度末不良率均为1.75%,比上年底上升0.08个个百分点,但环比持平;三季度末不良率为1.76%,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16年新增不良贷款余额、增速都出现下降。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新增不良贷款3076亿元,较2015年同期新增额减少1194亿元,同比增约25.9%,比2015年同期增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


山东、河南等地区,虽然不良贷款规模较大,增长也仍然较快,但与此前相比,新生成不良贷款的速度在放缓。根据监管数据,截至2016年末,山东新增不良贷款177.2亿元。2014年、2015年,则新增分别为223.9亿元、347.89亿元。而河南省2015年新增不良贷款484.07亿元,增幅达到120%左右,是2016年的4倍以上。


“原来预计,2016年不良贷款将会从沿海向内地传导,从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传导,但结果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上述浙江某上市银行人士说,去年价格变动因素并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新的不良贷款生成。


作为银行资产质量的两大先行指标,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的生成,也有改善之势。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占比3.87%,较2015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趋于上升,但同比增幅出现下降。


这是否表明,银行业资产质量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不良贷款拐点已至?“一般来说,不良率的‘拐点’在经济见底并企稳半年后才会出现,需要进一步观察经济走势。”一位银行资产保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除了外部环境,银行年底、季末加大核销、处置力度,也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不良贷款上升趋势没有扭转,还不能判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向好发展。”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亦称,2016年,不良贷款生成率虽然没有大幅增加,但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在各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中继续上升。而且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继续下行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风险仍会进一步上升。


警惕地域性、行业性风险集中爆发


如何更好的防范风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成为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以山东为例,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506.8亿元,到2016年12月末,当地不良贷款余额139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7.2亿元,但比9月底减少了近110亿元。这种情况,此前几年也曾出现。山东银监局此前就曾表示,去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357亿元。


河南的情况也与此相似。2015年,河南银行业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截至当年底,其不良贷款余额达到958.04亿元,比年初增加484.07亿元,增加超过一倍,不良率也由年初的1.29%飙升到年底的3.01%,上升超过130%。


为化解、防止不良贷款生成,河南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根据河南银监局披露,2016年,通过开展“暖冬行动”,河南银行业与1700多家企业对接融资需求,初步统计,为企业稳贷367亿元、续贷491亿元、增贷359亿元,力推全省债务规模1亿元以上、1284家企业组建债委会。


“过去几年,山东GDP增速已由2013年的9.6%,下降至2016年的7.6%,根据近期的出口、消费、投资数据,山东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较大。”上述股份制银行山东分行人士说,2016以来,山东加大调结构步伐,改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各地“淘汰一批”的要求,也使得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目前山东部分钢铁企业负债率超过100%,与此同时,一些属于过剩产能的企业误判行业发展态势,实施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去年,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浙江、上海地区出现“双降”,但在银行业看来,这种变化可能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根据宁波银监局数据,其辖区内37家银行机构中,截至2016年底,不良率超过2%的有4家,超过3%的多达11家,占整个宁波地区银行业的三分之一。分类来看,大型银行不良率为3.43%,股份制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分别为2.76%、2.17%。而不良率最高的华夏银行宁波分行,截至去年底,不良率高达8.12%。


“有些银行客户结构单一,贷款基本固定在某些行业,单笔贷款金额比较大,而贷款总体规模又不大,只要出现一笔坏账,不良率就上来了。”上述浙江银行业人士说,宁波房地产不景气,尤其是一些郊县,贷款出问题后,抵质押物变现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并非宁波独有。厦门银监局数据显示,受部分企业风险暴露影响,2016年,当地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受个别银行较大幅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影响,辖区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累计实现税后利润107.7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9.06%。


地域性、行业性风险集中爆发,这在山东同样存在。上述股份制银行高层说,山东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的特殊性,导致不良贷款兼具区域性、集中性的特点。同地区企业之间不少存在错综复杂的担保圈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东营、潍坊地区,是这几年受担保圈波及较为严重的区域,很多企业夹缝求生。


“对外担保不审慎,众多企业受牵连也是不良贷款集中爆发的重要原因。” 上述股份制银行高层说,山东企业较为普遍地采取联保贷款模式,涉及的行业遍布钢贸、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因此,一旦风险暴露,牵涉贷款总量大、企业面广、不良贷款也会集中显露。


一位股份制银行山东分行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山东地区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近几年工业在山东经济中的地位有增无减,并且呈现出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受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钢铁、机械制造等已无法自负盈亏,亏损严重,成为“雷区”。


上述股份制银行山东分行人士也认为,去产能刚刚开始,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煤炭、房地产等关键行业,都面临着未来几年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企业经营效益整体上会持续下降,这些行业本身经营杠杆、财务杠杆都比较高,借了很多疑难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仍然比较重。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